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日本显示行业的发展(日本行业分析)

2023-10-27 10853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日本为什么发展数码产业
  2. 日本拥有哪些全球垄断性行业
  3. 日本互联网行业为什么发展得不如中国好

日本IT业发展龟速,主要原因可能是日本IT业定位太过奇葩。分析全放在下面。

  

所以,如果你当真要接着阅读,将遭遇以下问题的答案。

  

在日本,比起选择IT行业,更好的行业选择是什么?

  

如何各用一句话定位“印日美欧”四地的软件行业?

  

日本的编程能力到底是不是渣渣?

  

日本企业眼中的IT工程师是什么价值?

  

风险提示完毕。请确实,是否继续?(Y/N)

  

提到美国的科技企业,首先想到的是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提到中国的科技企业,首先想到的是阿里巴巴、百度、腾讯、新浪等IT企业。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比较纯碎的IT企业。并且,在这两个国家里,谈到“科技”,很多时候都是在指IT,尤其是在中国。

  

索尼、松下、三菱、东芝、富士通、软银……

  

如果是在日本学习情报专业(日本的IT称为情报)的学生,毕业后的目标必定是以上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是IT企业吗?想想它们提供的产品: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屏、游戏机。虽然很多时候,它们也被称为IT企业,但显然与谷歌、腾讯这一类企业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更多地被归属于“制造业”。

  

在日本大学里学习IT的学生,毕业后优先选择制造业,而非IT行业。

  

其中内涵是十分耐人寻味的。此文打算以此为引,通过近几年在日本生活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从日本的产业结构、企业风气、国民性格等多个方面,探讨一下日本IT技术的现状和未来。

  

IT产业在日本被看做什么?麻省理工学院的Cusumano教授说过一个比喻,是我平生所见对各国软件行业最恰当的。他说:

  

在欧洲,Softwareasascience(软件即科学)

  

在美国,Softwareasabusiness(软件即商业)

  

在印度,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

  

在日本,Softwareasaproduction(软件即制造)

  

欧洲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发源地,在他们看来,IT就是科学的一种延伸。因此,他们编写的软件很讲究数学公式的构造、数字化的检验方法。他们会花费超出必要的时间去构造尽可能接近完美数学化的软件,尽管其与盈利可能并无关联。其结果是他们的软件可被称为艺术,但销售量完全无法与美国竞争。

  

美国人把IT看成是赚钱的手段,一切以盈利为目的。因此,他们对软件品质的要求,会优先停留在“能够卖出去就好”的阶段。尽可能早地建立各种标准,思考各种商业模型,为了尽早商业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结果是美国是信息时代的主导。

  

印度是全球著名的软件外包基地。在他们看来,恐怕提供优质的软件与提供优质的酒店服务差不多。倾听顾客的要求,然后不顾一切地去完成顾客交给的任务,并以良好的服务接受客户的反馈。

  

再来看看我们此次的关注对象:日本

  

日本的IT行业有其独特之处。他们把IT看做是制造业的一种。因此,他们在做软件的时候,其态度就像在造数码相机、医学仪器一般。几近疯狂的品质管理,非把bug一个个找出来不可。低质量的软件绝对不允许进入市场。从需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到发布,一整套流程就像丰田汽车的生产车间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当一颗完美的螺丝钉。因此,他们的软件品质很高,bug很少,但是开发周期过长,具有很大的市场延迟性,这也是他们在日新月异的IT行业很难占据领先地位的原因。(这句就是在点题!)

  

中国更像美国,不像日本对品质要求那么高,也没有欧洲的数学化思维。中国人更多地把IT作为一种商业手段,以赚钱为目的。但是,与其说是像美国,不如说是在刻意模仿美国,因此很多产品的相似度极高。不过我不是在说模仿不好,其实我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仿造”的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是“后发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的过程中是必然涉及模仿的,因为这么做是效率和成本折中的一种最佳选择”。

  

日本真正的IT企业是如何发展的?

  

中国的IT产业起步不晚,在这次产业革命中并未落后于日本。但是,在IT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两国产业结构的不同,导致两国的IT企业选择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在上世纪80、90年代,日本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制造业,其产品品质世界驰名,而中国的制造业却很弱小。

  

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的初创IT企业,为了能够更快地收益,该怎么做呢?

  

很自然的想法是:与制造业的大企业绑在一起。

  

由于它们的产品能够卖得足够好,那么如果我能为它们提供服务,就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收益。因为,如果说要推出一款面向民众的产品,谁都没有把握。对性格相对保守的日本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很自然地会把眼光聚集在能够获得巨大效益的制造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比起前瞻性,最重要的是先活下去。

  

日本制造业的能力之强,使得IT企业能够从制造业获得足够的单子。于是,产生了两个效果:

  

IT企业从制造业稳定接单,以保证自己的生存;

  

IT企业沾染了制造业的作风,并与之趋同。

  

中国与日本相反,由于制造业不够强大,IT企业不能获得足够的单子,自然会把眼光聚焦在民众身上,让民众来买单。

  

其结果就是,中国的IT产业更面向民众,日本的IT产业更面向企业。

  

由于面向民众的产品很容易受到人们的熟知,再加上中国市场的规模也远大于日本,因此中国的IT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远大于日本。但是,绝不是说日本的IT企业就很弱小,它们与制造业绑在一起,它们的影响力便融入了家用电器、电子元件、数码相机等制造业产品。你今天所见到的高质量的日本产品,背后就有无数个IT企业在支援它。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中国的IT产业是“天动说”,仿佛其他产业都围着它转。日本的IT产业是“地动说”,它围绕着其他产业转,默默地支援其他产业。

  

我是软件专业出身,在中国读本科,在日本读硕士。与两国的IT学生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件耐人寻味的事。

  

1)日本很少有为了编程而编程的学生。

  

编程是一件很有趣味性的事,我也甚是喜爱。在中国,很多学生或开发者存在一种“为了编程而编程”、“为了IT而IT”的思维,或者说“我就是喜欢编程”。也有人以自称“一个编码15年还没编够的程序员”而自豪。至于如何通过IT来盈利,如何进行产品的市场定位,却考虑得较少。

  

日本人本来就把IT看做是支援制造业的手段,因此很少有“为了编程而编程”的学生,在他们看来编程和扭螺丝钉可能差别不大。因此,如果不能明确要支援的目标是否能盈利,他们就不会去做开发。

  

2)初看日本学生觉得他们很弱,但越接触得久越不这么认为。

  

我初到日本的时候,对日本学生的编程能力评价很低,过了一年就完全改观了。

  

第一,即便是学生制作的小软件,与同等级的中国学生制作的,在软件质量上差别很多。简短地说就是,中国学生可以只花很少的时间就能用新技术制作一个软件,但日本学生确善于用成熟技术做出品质很高的软件,虽然他们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品质管理,仿佛是连从未进入企业的学生都知道的。

  

第二,看日本人写的编程教程,简直是一种享受,其简单易懂的程度令人吃惊。我也长期在网络发表教学文章,也出版过书籍,非常明白创作者的感受。只有对一个技术掌握得越好,理解地越深,才越能写出简单易懂的教程。如果说一个作者在写作时模糊其词,很大的可能是作者也一知半解,而不是技术内容很深奥。

  

近两年,我在学习新技术时,基本都是优先选择日本人的书籍。为什么呢?因为我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学会这项技术。(这是不是一个省时建议?你也可以试试这么干。)

  

在日本企业里,软件开发员的地位不高。与其说不高,不如说与拧螺丝钉的差别不大,也就是说拧螺丝钉的地位也很高。而在中国,前者的社会地位明显是要高于后者。因此,所有开发人员的目标,都是管理岗位,不会在开发岗位长期逗留。在日本,有一种说法是“如果大于35岁还在做开发,那你的人生就完全失败了”。

  

比起做软件开发,日本人更喜欢写Word文档,整理PPT报告,将数据整理到Excel表格。“能用Excel表格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编程呢?”如果一个找工作的学生在面试的时候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编程能力,很可能面试官会笑着回答“我不编程,也能工作”。

  

在日本人的心中,生活中是可以没有IT的,因为IT仅仅是为了支援制造业。在中国就不同了,IT成了阳光、空气和水。支付宝可以付手机费,还信用卡,甚至可以交水电费。总之,一切可以在网络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年轻人习惯于尽量在网上解决。日本则正好相反,一切可以在线下解决的,尽可能不在网上解决,因为线下很方便。这也反映出中国线下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日本的IT产业是典型的“支援型产业”,在未来十年内,我认为这一点并不会有太大变化。因此,IT产业本身的成就一定不大,不会有类似Facebook、Twitter、Google这样的企业产生,IT商业化的新模式也不会首先诞生在日本。但是,IT产业的成就会融入其他产业,预测一下,最能受益的是以下三类。

  

随着IT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的艺术表现能力、制作效率会大幅提升。虚拟现实(VR)、扩张现实(AR)等新技术会率先为艺术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动漫、电影、广告等产业会借此得到飞跃性的发展,孕育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品。

  

凭借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新技术的发展,制造业会更加智能化。IT企业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使其生产过程、管理、人机互动等全面优化,效率和品质大幅提升。日本的制造业在未来十几年内仍会作为世界的“领跑者”。

  

IT企业将为医疗仪器、药物的研发提供便利。图像解析、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会加快医疗显像仪器以及药物的研发,计算机全息生成(CGH)计算会为医生判断病因提供极大便利,患者将享受到如科幻电影般的医疗服务。

  

本文多次对比了中日两国的IT产业,其目的不是说哪一种发展模式好,而是把它们总结出来,让人知道IT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会根据国情、产业结构、国民喜好产生巨大差异。

  

当年华山之巅曾有“剑宗气宗之争”(金庸《笑傲江湖》),两方均通过极其残酷的手段去争论武学之道的根本是“剑”还是“气”。殊不知,无论是“天罗地网”,还是“重剑无锋”,都是武学发展的正途。此文认为无论是哪种模式,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都是合适的。

  

由极客邦科技、七牛云以及XNode共同发起的“ChinaTechDay中国技术开放日2016”即将于5月12日正式启航,带领中国技术力量出海,首站日本。这也是中日两国企业和开发人员交流的一个良机。

  

想要更近一步探索了解日本,戳这里:中国技术开放日

  

本文原材料作者:吕之华,《精通D3.js:交互式数据可视化高级编程》作者。201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同年获日本政府国家奖学金赴日,就读于日本岩手大学设计与媒体专业,2015年获得硕士学位。目前正攻读博士学位。

  

专访链家鸟哥:技术人员如何保持进步?

  

开源项目的正确打开方式:如何发明完美符合自己业务特点的轮子?

  

1、要说明的是,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垄断。那种制造垄断,行业第一的模式其实本身值得商榷。因为事实证明,大多数人的智力水平差距没那么大,技术这道坎,很容易通过资本堆积强推过去。所以,我们说的垄断,并非完全的垄断,而是一些优势产业。题主问日本,那么我们就来谈几家日本的优势企业优势行业。

  

2、这家传感器供应商在互联网时代大展拳脚,其业务能力十分庞大,其传感器业务营收稳定在人民币百亿附近。属于比较前沿的科技工业公司。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现代工业三大支柱。未来人工智能需求也不低。在这个方面,国内传感器发展如今依然处于瓶颈期。有量,但是技术积淀不够。很多人可能依然在盯国外的半导体技术,殊不知传感器,才是限制走向未来的关键法门。

  

3、我国技术凸起,主要来自于NCM技术,也就是三元锂电池里面的镍钴锰酸锂电池,原因就是松下牢牢的掌握着生产镍钴铝酸锂的技术,这种技术制备难度较高。我国权衡后,决定弯道超车。当然,NCM技术可以说打破了垄断,不过两条技术路线的优劣,实际上还没有决出胜负。大概最后还是要看特斯拉的选择,他是否最后会选择NCM来替代他现在的电池呢?可以期待。日本很多技术也是有其本身的问题,其追求精益化,喜欢关门搞研发。所以经常会出现技术很好,但是商业化一般的产品。历史上典型的,就是等离子电视。

  

4、吉田拉链,能够卖到将近人民币400亿的全球营收,是不是很令人吃惊?不用吃惊,吉田拉链在中国有三个制造工厂,所以,其并不是什么拉链技术,其实资源整合者,老牌供应商,和德国沃斯集团卖螺丝钉,有点类似。

  

5、小厂子,全世界6成份额。超低温和强磁场的技术能力世界一流。

  

6、前段时间,日韩一感冒,他就上前台曝光。9成市场份额不是盖的。

  

7、生物制药领域日本企业普遍规模不如欧盟,比不过辉瑞,罗氏。但是研发创新能力很强。主流的生物单抗,主流的药物研发在各个种类上都和欧美有追赶和对抗。

  

8、以上,其实日本的企业呈现两极化。好企业要么是大财团,要么是小而美。主流工业小而美为主。但是日本工业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比较封闭,他们关上门自己搞一套,然后技术难度很高,他们认为有足够的壁垒。结果,全世界人民不喜欢。所以,日本工业适合单点突破。他们有创新,比如在芯片领域,工业上某个领域,做精可以,但是整合能力欠缺。

  

9、比如这几年明显下坡的日本家电和消费品。你会发现日本制造和我们中国制造没有太多的不同。因为当我们拿到一个手机,我们并没有觉得日本索尼手机和中国华为比有什么优势。同样的,佳能相机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但是日本人关上门来自己玩一套的能力有时候也是大有裨益。比如很多领域,其实向产业链上游找,你总能找到日本的企业。日本和德国的企业模式,很多人叫做隐形冠军。赫尔曼西蒙收集了全世界2734家隐形冠军公司的数据,德国拥有1307家隐形冠军,是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是366家,日本是220家,中国68家(个人认为这种数据并不是很公正,但是能说明一些小问题)。

  

10、是日本的四大垄断财阀之一,是由三井家庭统治的财阀而发展起来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争期间,该财阀一直居日本四大财阀之首,是日本经济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11、三井集团的东京芝浦和石川岛播磨两大支柱企业,二战后一度均奄奄一息、濒临倒闭。经土光敏夫的"让一切充满活力"的整顿治理,均重获新生,东芝成为日本工业5强、石川岛成为日本工业50强之一,称雄于国际市场。

  

12、三菱财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岩崎弥太郎在土佐藩经营的运输业务。岩崎弥太郎在1870年(明治3年)担任土佐藩在大阪。

  

13、三菱财团市西区堀江设立的土佐藩藏屋敷(负责储藏并贩卖来自各地方大名的货物的组织)中99家商会的领袖。次年,日本实行废藩置县,99家商会成为个人企业。于是岩崎弥太郎从土佐藩购买了三艘船只,在1873年设立三菱商会,开始经营海运(后发展为日本邮船)和商贸(后发展为三菱商事)等业务。

  

14、安田财团正式成立于1966年,目前由30家左右的大企业组成。日本人称富士山为"芙蓉之峰",所以富士财团又称芙蓉财团,该财团在日本制造业、商业和金融业等各重要领域有较大的影响力。其核心企业有富士银行、日产汽车、日本钢管、札幌啤酒、日立、丸红、佳能以及日本生产轴承最大企业日本精工及农业机械最大厂家久保田等。以纺织业起家的丸红商社是日本的大型综合商社,是世界最大的商贸企业之一。富士财团的经理会称"芙蓉会"。

  

15、 19世纪中叶,日本市场逐步对西方开放,住友商社也更为广泛地在冶钢及炼钢等领域发展起来。到20世纪初,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国第三大金融财阀。上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住友财团也不例外。在此期间,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16、日本战败后,各财阀在美国的限制下纷纷解体而改组成为企业集团。随着战后财团的解体,住友旗下的企业也走上了各自独立的道路,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但是,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住友财团又东山再起,日益发展壮大。在不同的事业领域中发挥着作用,从那以后,住友商社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成为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及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住友政友的《文殊院旨意书》作为住友的企业精神被代代传承。现在住友集团已经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企业集团之一。旗下多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

  

17、日本现在虽然在大众市场上面的产品逐步在减少,但是日本仍然在工业市场上面很多领域内占据了比较领先的地位,甚至是处于垄断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在那些领域内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

  

18、佳能精机公司就是 Canon TOKKI,生产真空蒸镀机,工厂很小,只有343名员工,但是每年却能够创造几十亿美元产值。真空蒸镀机的能够将 OLED发光材料附着在玻璃基板上,是 OLED显示器必不可少的。佳能精机一年只生产九台,订单往往要等两年以上,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

  

19、日本高精度机床产业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了。日本拥有森精机、大隈、天田、捷太科特、牧野、小松等上百家超高精度机床生产企业。这些机床可以用于军工产业,山崎马扎克(MAZAK)是美国军工厂的机床特供方,F22战斗机的发动机是用日本新日本工机的五轴机床加工出来的,还有一些超跑的十缸,十二缸的发动机是由日本松浦机械的精密机床加工出来的。

  

20、日本在半导体材料生产方面长期保持领先的优势,生产半导体芯片需要19种左右的必须的材料,缺一不可,且大多数材料具备极高的技术壁垒。现在日本企业在硅晶圆、合成半导体晶圆、光罩、光刻胶、等14种重要材料方面均占有50%以上的份额。

  

21、目前碳纤维生产核心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东丽、帝人和三菱公司手中。这些公司目前仍跻身世界最大的碳纤维生产商行列,占据了全球70%以上的市场份额。

  

22、目前来说,全球范围内碳纤维生产工艺领域申请量进入全球排名前10位的都是日本申请人。

  

23、在CMOS摄像头领域,日本索尼占全球的50%份额,而这仅仅是日本的一个公司。现在我们的手机产业可以说对于CMOS的需求量非常大,不过本国的产量根本供不上需求。现在好多比较好的CMOS摄像头还是来自于日本。

  

24、日本在高端电阻、电容、电感等产业拥有很强的控制力,例如日本村田、TDK公司、Taiyo公司、京瓷是全球SAW滤波器主要供应商,日本村田和Taiyo公司是电容电感主要供应商。被动元件的主要应用领域有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家电等,其中消费电子占据行业70%以上应用空间。

  

25、现在可以说日本在被动元件领域内,特别是高端电阻,电容,电感等领域内拥有较强的控制力。

  

26、综上所述,日本现在虽然在消费者领域内竞争力有所下滑,但是在工业领域内可以说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包括高端机床产业,半导体高端材料,碳纤维,摄像头,高端电阻,电容,电感等产业,已经显示产业等还是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

  

27、 1,传感器:基恩士,这家传感器供应商在互联网时代大展拳脚,其业务能力十分庞大,其传感器业务营收稳定在人民币百亿附近。在这个方面,国内传感器发展如今依然处于瓶颈期。有量,但是技术积淀不够。

  

28、 2,超高真空扫描探针:unisoku,小厂子,全世界6成份额。超低温和强磁场的技术能力世界一流。

  

29、 3,真空蒸镀机:Canon Tokki,前段时间,日韩一感冒,他就上前台曝光。9成市场份额不是盖的。

  

30、 4,拉链:YKK,吉田拉链,能够卖到将近人民币400亿的全球营收,吉田拉链在中国有三个制造工厂,所以,其并不是什么拉链技术,其实资源整合者,老牌供应商,和德国沃斯集团卖螺丝钉,有点类似。

  

31、 5,锂电池技术NCA:松下,我国技术凸起,主要来自于NCM技术,也就是三元锂电池里面的镍钴锰酸锂电池,原因就是松下牢牢的掌握着生产镍钴铝酸锂的技术,这种技术制备难度较高。我国权衡后,决定弯道超车。

  

32、说实话,垄断性行业在哪个国家都不太存在,原本现在就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火箭都有很多人在造了,不再是一个国家主宰的世界格局了。但是话说回来,在某个行业,某个国家存在绝对优势也是正常,因为产业分工不同,造成了现在的这局面。所以下文我要讲的是,日本有哪些几乎被垄断的行业或者产品。

  

33、在基础化学领域,日本MMA(生产透明有机玻璃的原材料),日本三菱レイヨン占据了全球38%的份额,可以说是半垄断的地位,在光学以及汽车领域,应用十分的广泛;在平板玻璃上,旭硝子以及日本板硝子两家公司,占据了全球15%的份额;信越化学,在聚氯乙烯树脂方面占据了10%的地位;

  

34、在高性能化学领域,日本的地位更加重要,有些材料可以占据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

  

35、日本的TOSOH(东曹株式会社)占据了全球60%的份额,锆氧是用在耐火材料、燃气轮机以及陶瓷等领域的基础材料,是耐高温的主要材料之一。

  

36、晶圆的名称,由于最近国内芯片的话题十分流行,所以很多人也都听说过。现在我国还没有太大的能力生产12inch以上的晶圆。日本的信越化工和SUMCO占据了世界上60%以上的晶圆份额,之前的半导体涨价,也是和晶圆的生产能力有关;

  

37、 EVOH树脂材料,日本的kuraray公司占据了65%,日本合成化学占据了25%的份额,合计占据了全球80%的份额。

  

38、在液晶显示领域,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日本厂家,这个领域很难发展。

  

39、上图是一架飞机上使用碳素纤维的地方,几乎覆盖了飞机的上下左右。日本公司占据碳素纤维的比例为70%,其中东丽占据了40%,东邦占据了20%,其余日本公司占据了10%。用在防弹衣上的聚芳酰胺纤维,日本帝人一家公司,就占据了全球的50%份额!

  

40、汽车部材方面,日本企业更是了得。粘合性聚烯烃,英文叫做ADMER,因为其对金属、玻璃以及陶瓷材料有着很强的粘合力,所以多数用在汽车以及加油站需要粘合的地方。这种材料是日本三井化学独自开发的,因此占据了全球100%的份额;

  

41、我们都知道福耀玻璃,是我国的民族企业,每年的生产量很大。但是殊不知,从全球范围内来看,日本企业的份额也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旭硝子可是占据了20%以上的份额的,日本板硝子虽然也有不少汽车玻璃的份额,但是这家公司并不是靠着汽车玻璃挣钱的;

  

42、除了上述的以外,还有很多领域日本同样有着很大的优先地位。

  

43、比较容易列举和熟知的就是上述的一些领域了,其他的领域也欢迎各位读者在下方留言补充!

  

44、《守护东京的“地下神殿”:宛如科幻片》

  

45、《日本“90后”精英:阶级已固定,只是你们看不见》

  

46、《一场台风,让日本人的歧视社会“原形毕露”》

  

47、日本一直是低调的国家,在工业方面有很多领先世界的产品。日本仍然在工业市场上面很多领域内占据了比较领先的地位,甚至是处于垄断的地位。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日本在哪些领域内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

  

48、佳能精机公司就是 Canon TOKKI,生产真空蒸镀机,工厂很小,只有343名员工,但是每年却能够创造几十亿美元产值。真空蒸镀机的能够将 OLED发光材料附着在玻璃基板上,是 OLED显示器必不可少的。佳能精机一年只生产九台,订单往往要等两年以上,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

  

因为互联网是需要创新的行业,尤其是需要大量充满活力,思维敏捷的年轻人。纵观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很多都是80后甚至90后创立的。员工也以25岁左右的年轻人为主。但是如今的日本却缺乏这些必要的条件。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日本老龄化严重。由于生育率底下,很多行业都缺乏年轻人,一些70岁以上的老年人依然奋战在工作岗位。这也导致传统行业对年轻人的需求更大,

  

给出的工资福利待遇也就更高一些。再加上很多传统日本企业都是终身制雇佣,即使工资不高的也会非常稳定。因此相比充满了风险的互联网行业,年轻人更愿意进入传统行业的公司工作,愿意出来互联网创业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非常具有包容性,跳槽被年轻人当作是涨工资的必要手段。但是在日本,随意跳槽会被视作是“人生的污点”,是不受企业待见的。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年轻人逐渐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变得不愿意去冒险做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这些正是互联网企业最需要的。其次,日本的人口和市场规模都太小,并不适合互联网企业生存。目前日本人口为1.2亿,国土面积也就相当于我们国家的云南省,而且光东京一个城市就占去了全国1/10的人口。这就使得日本的实体商业非常的发达而且集中,人们如果想要买什么东西,搭乘电车坐个几站路就能抵达各种商业街和大卖场,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需要通过网购这种相对复杂的购物手段。电商没有生存的土壤,自然也就无法诞生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

  

最后,海外巨头的存在也挤压了日本互联网企业的生存空间。比如日本的门户网站主要就是雅虎,搜索引擎用Google,网络购物用亚马逊,社交聊天用推特、脸书和Line。这些非本土企业在日本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把互联网企业最容易发展的几个方向完全封死,本土互联网企业想要和它们竞争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相对的,由于缺乏本土企业的竞争,进入日本的互联网巨头们也非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以日本雅虎为例,无论是网站还是APP的设计都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样式。这样的网站又怎么能够为日本互联网行业培养所需的人才呢?综上所述,人才的匮乏、市场规模的局限、竞争对手的强大,是日本互联网行业始终无法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因此尽管日本拥有很多高新技术,但是在互联网领域,确实远远不如中国。


复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