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你来到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纲要(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纲要最新)

2024-04-17 12055 0 评论 行业动态


  

本文目录

  

  1. 智慧工地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2. 建筑智能化工程属于什么行业
  3. 我国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和趋向

1、相继出台文件,大力推进“智慧工地”建设,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明确的政策让智慧工地项目遍地开花。

  

2、建筑行业是一个安全事故多发的行业,由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复杂、环境杂乱、多工种交叉作业等弊端,普遍存在管理粗放、施工地点分散等特性。

  

3、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管理方法渐渐呈现弊端,传统的施工现场管理模式目前已不符合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需要。着眼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建筑行业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智慧工地通过移动互联、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精细化管理,真正体现安全生产、科学管理。

  

4、通过智慧工地的信息化手段实现要素的智能监控、预测报警和工作的数据共享、实时协同等,有效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降低劳务成本、保障施工安全。

  

5、智慧工地的发展不仅是因为政策导向,还有建筑施工企业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智慧工地基于信息技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建立支撑现场管理、互联协同、智能决策、数据共享的信息化系统,牢牢把握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这 5个关键要素。

  

6、数据可视化技术围绕“控风险、除隐患、防灾害”工作要求,聚焦重点工程、重要环节,集中时间和精力,将数据可视化 Web组态应用到建筑施工的管理中。Hightopo可视化保障建筑施工安全,遏制事故多发频发势头,协助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7、结合 BIM三维建模,对场地平整、做地基、回填等各阶段工况进行全过程数字孪生,实现 Web三维施工管理可视化平台,从而对建设工程造价预估,控制预算。

  

8、将建筑物及施工现场 3D模型与施工进度链接,与施工资源、安全质量以及场地布置等信息集成一体。整合了建筑施工进度、施工人员佩戴装置、安全管理等各类系统,实现可视化表达,VR、手持或固定触控设置终端都可支持,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及时性,统一项目标准。

  

9、配合 3D组态效果,可对塔吊碰撞等危险作业进行报警,显示塔吊交叉作业运行情况,最大程度上保障塔吊作业安全。

  

10、系统可根据施工要点自主设置警告类型信息,模拟土方开挖全过程,避免回填之前出现基坑边坡不平、基地不平的缺陷和杂物堆积,做到随挖随修,加快施工技术作业速度,提升工程作业质量。

  

11、基于 UWB定位基站,结合 BIM技术,通过现场放样优化楼层板综合排布,对层板定位可行性采取 3D场景虚拟漫游,实现决定楼层板与钢梁熔透焊接的焊点位置的效果,协同安装,保证布置合理,达到零拆改,一次成优。

  

12、智慧工地管理的研究及应用,能够有效地深化建筑企业管理模式和提高企业的实力,改变了传统的工地管理方式,更加的细节化、模范化、流程化,达到优化管理、整洁环境、人员规范、责任到人等效果;打通从一线操作与远程监管的数据链条,实现劳务、安全、环境、材料各业务环节的智能化、互联网化管理,提升建筑工地的精益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追责安全事故的问题,使得工地管理更加的符合管理者的需求。

  

1、智能建筑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美国,智能建筑是建筑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84年1月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特市(Hartford)建立起世界第一幢智能大厦。

  

2、智能建筑工程包括通信网络系统、信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智能化集成系统、电源与接地、环境和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等10个子分部。

  

3、智能建筑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其功能要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补充内容。

  

4、在通常的设计当中,我把建筑智能化分为三个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及控制系统、多媒体系统。每个大系统内又包含了诸多的子系统,这与一些设计规范有点出入。

  

5、建筑识图与AutoCAD工程绘图、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建筑供配电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装调试、建筑智能化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电气工程预算、建筑安防系统安装及调试、综合布线与网络安装调试、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等。

  

6、以建筑物为平台,基于对各类智能化信息的综合应用,集架构、系统、应用、管理及优化组合为一体,具有感知、传输、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的综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筑、环境互为协调的整合体,为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利及可持续发展功能环境的建筑。

  

7、我国智能建筑专家、清华大学张瑞武教授在1997年6月厦门市建委主办的“首届智能建筑研讨会”上,提出了以下比较完整的定义:

  

8、智能建筑是指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有机结合。

  

9、建筑智能化行业已成为一大朝阳行业。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智能建筑弱电工程师、安防工程师、综合布线工程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电气工程师、智能化售前工程师、智能化设计工程师等工作。

  

1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筑智能化

  

在我国,智能建筑真正形成规模的发展,是在1992年前后,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鼓舞和鼓励之下,重申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各地兴建了若干开发区,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开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面,建设规模空前扩大。同时,建设标准和设施规格,在经过一系列对国外情况的调查之后,要求提高水平并逐步与国外接轨。在此背景下,加上当时一些国际上有关智能建筑的先进产品和品牌己先后进入我国,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于是,大环境的需求与技术上的可能结合起来,便一发而不可收地发展起来。

  

可以说,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越条件的。所谓“天时”,便是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加上当时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谓“地利",便是我国这一块原属“一穷二白"的土地,正好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所谓“人和",便是我国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渴望与需求。真是上应天机、下合人意。若无这几重优势,建筑的“智能化",也会发展的,因为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不过可能会慢得多,不会这样快,象这样气势蓬勃雷霆万钧地大规模地发展起来。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异常宏大,速度异常迅猛,事实上,我国已形成了全球最大最快的智能建筑市场,从事此方面业务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出,国外一些知名品牌产品及与之配套的软硬件系统峰拥而至抢滩这一肥沃的市场。

  

这一市场,始于房地产开发,继之以网络布线行业和有关自动化、通信等领域的企业。这些行业的启动牵动了科研和设计部门,境外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后带来了若干国际上的最新技术成就和信息,使得我国技术界从设计、安装与施工、验收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全方位地与国际水平接轨,这对于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中迅速提高和赶上世界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1992年到1995年的早期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和速度都迅速扩大,由于来势迅猛,技术准备不足,管理更为滞后,在此期间某些不全面的技术概念在市场上颇为流行,例如:要求智能建筑“15年或20年不落后”:“A”愈多即是智能水平愈高:“有了综合布线就是智能建筑”……等等,这些理念不同程序地对行业发展起了误导的作用。同时,由于市场甫立,智能型的建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是科技发展的大势所趋,又是社会需求的人心所向,而且它对建筑物具有明显的增值效应。因此,这个市场一旦提出立即发展很快,特别是在早期,这个市场利润颇丰。故此,一时趋之若莺。业主对此不甚了解加以厂商良秀不齐,技术人员又拿不出技术保障的措施和方法,市场无序发展甚为混乱。在此情况下,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首先制定了后来成为上海市地方标准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一47-95)。这一标准于1995年颁布,1996年实施。其实早在它的蕴酿阶段,讨论稿便己传遍全国。可见当时技术界渴望得到一个有关智能建筑规范的迫切心情。在这一点上,上海标准对于这一行业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它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发展,带了一个很好的头。这一点应当功标史册。1996年到1998年这一阶段,有关智能建筑以及相关技术(特别是有关综合布线)的著作先后出版了很多,尽管人们对某些著作中的提法尚存在异议,但从整体上看,标准的颁布以及论著的普及都对于行业的规范化和在观点上取得共识,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在此期间,一些最新的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业已进入我国,而且,在我国工程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如饥似渴的追求驱使下,很快就把这些最新技术学习到手,并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几年实践之后,一批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而且建成后运转良好的智能建筑已经出现,它们对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经过实践的锻炼,我国的技术队伍趋于成熟,若干国外的知名品牌产品的进入我国,缩小了我国智能建筑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但是,我们的管理工作还是跟不上迅速发展的行业形势。

  

一个重要的标帜是在1997年10月,国家建设部颁布了〈97〉290文件,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智能建筑管理的第一个文件。它宣布了政府决心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以使这个市场更加合理和规范。应当说,这个文件的颁布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是从粗放到规范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尽管它由于体制和管理运作等方面的问题,在实施中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明确地指出了智能建筑建设发展中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即:

  

1、明确地界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内涵。

  

2、明确了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工作"。

  

3、规定了智能建筑工程项目的立项程序。

  

4、明确规定了智能建筑设计的指导思想。

  

5、明确规定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该建筑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

  

6、智能建筑的设计工作必须由具有甲级设计资格的设计机构进行设计,必须由取得专项工程资质的系统集成商进行深化系统设计。

  

7、系统深化设计必须在与设计方案协调统一的条件下进行优化设计和系统调试,对物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支持和维护服务。

  

8、智能建筑投入运行一年后将对工程进行评估。

  

以上这些文件的基本内容应当说是概括了有关智能建筑的领导体制、内涵、技术、归属关系、责任、标准、评估等重要问题,除近年国际技术动向上,智能建筑的内涵有所扩展之外,其他的管理概念和办法都是正确和及时的,但是,若干条文有待近一步充实和补充细节。尽管如此,这个文件对于行业的有序和健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为了协助政府对行业的领导和促进全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建设部勘察设计司成立了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作为政府的参谋、顾问和助手,同时为全行业提供服务。成立两年多以来,进行了许多活动,对市场的规范化,技术标准的制定,技术的交流和普及,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998年建设部颁布的194号文件,是继〈97>290号文件颁布之后另一个有重大影响的文件。这就是“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的资质标准。在这个文件中规定了从事智能建筑设计和智能建筑系统集成的设计机构和系统集成机构应当具各的专业资质条件。它是建设部进行勘察设计资质管理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在智能建筑方面的具体体现。由于这一文件涉及到专业市场的准入条件,对整个行业震撼很大。1998年底进行了第一批试点,此后直到2000年底其审批了获得专业资质单位700余家,其中设计机构,系统集成单位和子系统集成单位大约各占三分之一。如今,这一条件已被社会所接受,成为参与这一市场投标资格的必备条件之一。这个专业资质己成为整顿智能建筑市场力度很大影响很大的措施,试点之后已转入正常运作,每年定期审批。

  

近十年的智能建筑建设,建成了一批技术水平很高、设施完善、效益明显、管理到位的智能建筑。通过这几年工程实践的锻炼成长了一大批与国际水平毫不逊色的设计、安装技术人员队伍。这里,也应当包括在外国企业中工作的我国技术人员,以及广大的代理商与系统集成商,他们能更早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技术成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介绍过来。

  

但是,从总体上看行业管理和市场的整顿还仅仅是开始,特别在技术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为此,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建设部在2000年7月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这部由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为主编,由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和建设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专家工作委员会为副主编单位制定出的国家标准,其内容较五年前的上海地方标准更为切实,基本上总结了近十年智能建筑的建设经验。又有建设部、信息产业部及公安部三个部派出的专家制定。此标准己于2000年10月实施,应能对统一技术要求起到作用。有关智能建筑的施工验收规范亦己开始制定。

  

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智能化建筑的诸项需求业己深入人心,新建公共建筑,对于楼宇设备的自动化、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系统、消防系统等,均已成为新建筑的必备要求,在此,情况下,“智能化"系统的提法有淡化的趋势。这其实是好事,只有这样才能说明这些功能是真正普及了。

  

近两年来,智能化建筑己从写字楼发展到住宅和居住小区的智能化。在这方面,建设部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在1999年年初召开的住宅智能化座谈会基础上,同年4月,住宅产业化办公室与勘察设计司联合发文在全国开展申报“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经过几个月的申报与筛选,在2000年初评出七个示范小区方案。今后对这几个小区的实施还将进行跟踪,竣工时将进行验收并对此后的运行进行观察。199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八个部委“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对推动住宅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1999年底,住宅产业化推进中心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试行稿),这对于规范住宅及小区智能化市场起到了统一口径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颁发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工作大纲",对于智能化示范小区作出了具体的实施纲要。

  

在不到两年半的时间中,针对着“智能化"这一个专项技术,发出如此多的管理办法和文件,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力度不可谓不大。尽管这些管理办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实施间尚存在若干困难,或某些规定有待实践之后进一步修正,但毕竟是布法可依、有章可循。立法总有个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的不断循环,不断提高的过程,总是突破了从无到有的这一步。

  

政府一直关心着这个行业的成长,近十年来,己建成的智能化建筑,仅在几批资质评审中,各送审单位所报的工程业绩应不下二三千项,从业人士应在万人以上,我们已建成了象金茂大厦、上海博物馆、北京外交部办公楼、东方广场、工商银行总行、深圳地王大厦、广州中信广场等等这些国际水平的大厦,它们拥有十分复杂的功能要求和实现这些要求的设备系统。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把它们建造了起来并正常地运转着,说明我们一一中国的智能建筑技术人员和工人是能够掌握这个先进技术的。在短短的不到十年的时间中,我们建成了与国际上知名工程毫无逊色的业绩。今后,我们要让建筑智能化技术为中国建设提供更加安全、方便、舒适和成本适中的建筑物和建筑群,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更多无愧于信息时代的高智能化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政府也将继续加强管理,引导这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更加有力、更加蓬蓬勃勃的道路上前进。

  

智能建筑市场随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兴旺,却未曾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而出现低谷,近十年来一直常盛不衰,足见这一市场应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从宏观发展来看这一行业,也可以看到,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建筑的智能化将大行其道。这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的。

  

就行业本身和工程专项建设经验来说,我们总结到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准确的建筑需求定位,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问题。

  

(2)要有长远考虑的总体规划,具体实施则要分步骤进行。

  

(3)正确处理好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如两者出现矛盾,应首先考虑技术的可靠和成熟。

  

(4)保证资金到位,量入为出,防止浪费。

  

(5)系统设置应力求简洁优化,以提高效益为目的。

  

(6)设计要量体裁衣,突出建筑物的特点。

  

(7)系统集成要根据需要而定,不宜盲目地追求“一体化",要适度留有冗余。

  

(8)设备择优使用,摒弃不良产品。

  

(9)安保系统应当技防、人防、物防并重。

  

(10)工程实施要严格遵从规范要求。

  

(12)力求建立开放平台,以适应多种系统的不同要求。

  

(13)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择优推广。

  

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我认为有儿个问题值得提出:

  

(1)智能建筑具有涉及多个行业的特点,它除了涉及自动化、计算机网络、通信,供暖空调以及土建诸行业以外,近年国际动向,它已向环境保护和节能技术方面发展。国际上已有“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结合起来"的提法。这一发展动向极其值得我们重视,我国现在已有若干科技工作者介入这一方向的探讨,而且,有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专家业已与我们合作。因此,智能建筑的内涵仍固于BA、0A和CA己不能涵盖它的全部内容了。将来很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它的范畴还会扩大。

  

(2)智能建筑具有鲜明的设备和设备系统的特色,它的生命周期比建筑物要短得多。根据英国DEGW公司1999年的文件中刊载,建筑物生命周期为50-70年,机电设施的寿命为15年,而通信设施及系统的寿命只有3年。这就意味着通信设备3年就面临更新换代的问题。而且,设备和设各系统的管理远比建筑物管理要复杂得多。因此,对于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来说,不能只顾“建",不顾“管",或者说,只考虑设备的“硬件”建设,忽视建设后的“管理和使?quot;。须知,再好的设备和系统,没有合乎一定素质的人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去进行运转和使用也是不行的。为此,智能建筑的建设必须从工程立项需求定位开始就给予注意,直到工程建设结束之后的验收和运转,只有运行良好,效益明显的系统才是一个好的智能系统。所以,智能建筑的建设不可不顾头尾,只管中间的设计与安装,而这一点正是当前不够注意的。

  

(3)从目前反映出的种种问题看,追溯其根源,我认为:当前我们仍存在着有关智能建筑或者建筑智能化的若干基本理论性问题并未弄清,例如智能建筑的定义问题迄今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解释,又如“智能与建筑到底是什么关?quot;,以及“在智能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等等问题均未得到恰当的解释。这些问题虽然看上去似乎与实际工程建设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却是若干模糊思想的根源。本着“正本清源"的精神,我认为应当对这些根本问题在百家争鸣的精神指导下进行探讨,在这些问题上没有权威,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力求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说法。我想,现在到了应将这些根本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

  

(4)智能建筑技术发展异常迅速,特别由于它涉及的技术十分广泛,因此,各行各业中的高新科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反应到智能建筑中来。例如,近年在通信行业中新兴的蓝牙技术配合了网络电器和计算机很可能形成全新的通信和控制系统。再如新型的供暖系统,如家用燃气炉、电热采暖技术以及相关的控制问题。又如新型效果更好更节能的空调技术,无论是变风量、蓄冰制冷,热泵技术乃至小型中央空调等,都为控制技术带来新的问题。网络中的宽带技术、因特网的进入千家万户也为通信事业带来了新课题,这些在诸多行业中的最新技术动向,无一不在智能建筑中有所体现。因此,我们必须紧密跟踪这些最新的技术发展,吸收、消化,并将它们用在我们工程实践之中。

  

面对21世纪信息时代的大潮汹涌而来,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行业一一建筑事业,面临着强烈的挑战。这就是我们这个古老的行业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为自己来一番脱胎换骨的改造。而在这场改造之中,建筑的“智能化"将扮演着先锋的角色。勇往直前,前途似锦。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纲要(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纲要最新)


复制成功